硕学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王何必曰利》教案(王何必曰利说课稿)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孟子,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名句默写: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大厌”满足。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四)、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朗读课文,并思考:

  1、①对利的追求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在哪里?明确:孔子:极力追求利,但要符合义。孟子:坚决反对追求利

  ②试比较孔孟两人的利义观?明确:孟子反对利,而特别强调义;孔子赞成追求利,但要以符合义作为前提。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先带领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在解读宋牼将之楚中孟子的政治主张。

  1、翻译原文解读各别语句。

  2、全方面把握该文分析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得出结论”王何必曰利”的?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来得出结论的:反面: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3、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孟子与梁王、宋牼讨论了什么问题?

  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

  (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弑其君、夺不餍–存在的危害:

  秦、楚、拘兵–破坏社会秩序

  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

  (六)翻译《鸡鸣而起》体会孟子的主张。

  1、孟子的主张: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

  2、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a、宋牼将之楚

  b、然而不王者

  c、孳孳为善者

  d、跖之徒也

  e、利与善之间也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2、苟为后义而先利3、吾闻秦、楚构兵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6、然而不亡者7、孳孳为善者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使…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

  (七)、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八)、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2、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⑨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

  七、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明知的政治主张。也使同学们学到了,一味的追逐个人财利而且不择手段的人,是可鄙的,我们要培养高尚的品德,把善德放到更高的位置上,这一人生的真谛。

  MSN(中国大学网)

  【《王何必曰利》教案】相关文章: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08-17

  《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03-09

  何必远方作文09-16

  何必血色作文08-09

  坚持何必到底10-29

  何必强求的句子11-26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范文05-05

  子在川上曰作文06-06

  子在川上曰作文08-14

  子在川上曰作文06-05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硕学知识网 » 《王何必曰利》教案(王何必曰利说课稿)资料详情描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五

09/26

《王何必曰利》教案(王何必曰利说课稿)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王何必曰利》教案 《王何必曰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政治主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