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学知识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骑桶者》导学案(骑桶者一等奖课件)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骑桶者》导学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骑桶者》导学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骑桶者》导学案 1

  授课时间:2015年5月27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二(一)班 授课教师:向文词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

  2、领悟小说的多元主题。

  3、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探讨小说主人公为什么要“骑”桶去借煤,而不是“拎”或“提”桶去,以此明确人物形

  象、主旨以及虚构的作用。 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在写作中能恰当运用虚构。 学习过程

  一、教师导入 激发兴趣 二、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小说家, 小说的代表作家, 小说的鼻祖,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20世纪德语小说家。代表作有:《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其作品 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

  情绪,运用的是 的手法。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将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了“ ”。

  三、整体感知 文本研读

  1、今天我们小说的主人公面临怎样的障碍,怎样的困境?

  明确:

  2、他想到用什么办法来粉碎这个障碍呢?

  明确:

  3、最后有没有借到煤呢?

  明确: 4、你能用一句话来复述这个故事吗?

  明确: 5、你觉得本文可能要反映怎样的主题?

  明确: 四、单元话题 一探“虚实”

  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你觉得这个谎言真实吗?请从文

  本中找到非常现实主义(真实)的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

  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五、深入文本 合作探究

  1、“我”为什么要“骑”着桶去借煤呢?能否将“骑”改为“拎”或“提” ?

  2、文章结尾“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一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3、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请结合这篇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课堂练笔 共话“飞翔”

  1、想象一下,文中“我”被扇走,浮到冰山区域后,飞翔的感受。150字左右。

  2、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变成了一只鸟,你飞翔的感受。150字左右。

  七、重温作者 总结全文

  德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家这样来评价他: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孤独人”。

  八、拓展阅读 能力提升

  打不碎的鸡蛋

  (意)马莱巴

  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玛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母鸡都吃小石块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壳都结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它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石子,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破碎。另有一天母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愿这东西从来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用来粘大理石的粘胶。它随后跑回到鸡舍去,因为要是吃了那东西要死的话,它情愿死在自己的窝里也不能死在马路上。它久久地睁着眼睛等着肚子作疼,最后它睡着了,它一夜睡到大天亮,黎明时它生了蛋。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这一回,它生的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但鸡蛋没有打碎,碗却打碎了。“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怎么也消不下去了。

  问题:鸡蛋,居然“打不碎”,这显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使人想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请从主题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简要谈谈这类小说的基本特征。

  九、课后练习 基础巩固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描写的是人被异化为甲壳虫,最终被人们抛弃的

  故事,作品在______和夸张中显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

  (2)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______于现实的虚构

  世界。 (3)随着现代小说家们文体意识的______增强,他们让读者认识到,小说是有别于我

  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现实世界的。

  A.荒谬 独力 逐渐 B.荒诞 独立 逐渐 C.荒诞 独立 逐步 D.荒谬 独力 逐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了解,这种碳酸饮料是专门为年轻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

  B.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 ”结构。 C.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鼻祖和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孤立绝望的情绪,体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世界的荒诞和异化的主题。

  D.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3.下列各项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对应的作家作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13年,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吉檀枷利》获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B.1978年,美国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魔术师·原野王》获奖,获奖理由:“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C.1982年,巴西记者、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获奖,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D.1954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补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骑桶者》导学案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

  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1924

  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死于肺痨。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生性忧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的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他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将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将摧毁我”。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这是36岁的卡夫卡写给父亲又没有胆量亲手交给父亲的一封长信里的话:

  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而烦恼生气。最后还有那第三个世界,其余的人都在那儿过着幸福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惟命是从。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卡夫卡也将这种现代人的孤独表现在他的作品当中: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骑桶者》导学案 2

  教学要求:

  1、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20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法国《读书》等杂志都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乔伊斯、普鲁斯特……结果卡夫卡总是第一。在此我想引用美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的一句评价来说明卡夫卡在20世纪文学史上作用“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与我们的时代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关系。可以这么说,卡夫卡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1916年的年末,卡夫卡到底遭遇了什么困境?他又在思考什么?现在让我们一同学习《骑桶者》

  二、初步感知,概括情节这篇小说,大家都已看过,请同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三、文本研读我们刚刚学过第四单元,知道人物是小说创作中不可获缺的因素,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害怕失败,爱好幻想,也渴望新生活。(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我”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骑桶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而我却引导的不够)

  四、主题探究通过“我”,小说表达了什么主题?(这个大问题下,还有几个小问题,比如:煤店老板、老板娘是否看见我)明确:人与人的不沟通、不交流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难道不正是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自身性格的弱点导致的吗?“我”对世界的畏惧:战战兢兢,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交流方式有问题: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交流,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撤走。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和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妄想症的发作)说明:此环节重在分析文中双方看似对话却没有交流的部分,突出主人公内向的自省、交流方式、性格特点的天生弱势。

  五、虚构(幻灯)虚构=生活的不真实?明确:艺术的虚构=心灵的真实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重新处理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现在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飞翔本身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使作品的层次丰富了起来:主人公“我”的处境是悲惨的,但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他是否听到了借煤者的呼吁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这点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着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我们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以及人与世界无法沟通的层面。

  六、结尾评点“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法,它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显示的障碍,带领我们抵达本质性的高度。

  《骑桶者》导学案 3

  【教学构思】

  本单元侧重于认识小说的虚构与真实,在学习了《沙之书》,初步认识了虚构与真实的基础上,本课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自主分析,交流探讨;本篇小说的主题较为多元模糊,可鼓励学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讨,课内最好不做无边际的讨论;为拓展学生阅读面,加深对虚构与真实的理解,可在课内开展群文阅读;本篇小说篇幅短小,应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读,更好体会人物心理、处境与形象;用一课时完成即可;如果设计群文阅读,应提前一天印发阅读材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为上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群文拓展,加深对虚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印发群文阅读材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卡夫卡简介。

  背景简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一读作品,概括情节

  快速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结果他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不复再见”。

  三、二读作品,认识虚构与真实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真实”?

  2、本文中的哪些地方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3、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虚构的方式?

  参考理解:

  真实:环境真实,心理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第一人称

  虚构:骑着煤桶前去,高高漂浮在地窖穹顶,它太轻了,浮升到冰山区域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虚构能有效地凸显主题,增强作品艺术魅力。

  四、三读作品,理解主题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小说中有哪些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通过虚构与对比,作者想表达什么?

  《骑桶者》导学案 4

  教学要求:

  1、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2、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20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法国《读书》等杂志都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乔伊斯、普鲁斯特……结果卡夫卡总是第一。在此我想引用美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的一句评价来说明卡夫卡在20世纪文学史上作用“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与我们的时代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关系。可以这么说,卡夫卡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那么1916年的年末,卡夫卡到底遭遇了什么困境?他又在思考什么?现在让我们一同学习《骑桶者》

  二、 初步感知,概括情节

  这篇小说,大家都已看过,请同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三、 文本研读

  我们刚刚学过第四单元,知道人物是小说创作中不可获缺的因素,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主题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

  文中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害怕失败,爱好幻想,也渴望新生活。

  ( 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我”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骑桶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而我却引导的不够)

  四、 主题探究

  通过“我”,小说表达了什么主题?(这个大问题下,还有几个小问题,比如:煤店老板、老板娘是否看见我)

  明确:人与人的不沟通、不交流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难道不正是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自身性格的弱点导致的吗?“我”对世界的畏惧:战战兢兢,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交流方式有问题: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交流,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撤走。实际上 他根本就没有和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妄想症的发作)

  说明:此环节重在分析文中双方看似对话却没有交流的部分,突出主人公内向的自省、交流方式、性格特点的天生弱势。

  五、 虚构

  (幻灯)虚构=生活的不真实?明确:艺术的虚构=心灵的真实

  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重新处理了虚构和现实的关系。

  现在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一个核心情节。飞翔本身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使作品的层次丰富了起来:主人公“我” 的`处境是悲惨的,但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他是否听到了借煤者的呼吁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这点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着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我们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以及人与世界无法沟通的层面。

  六、结尾评点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虚构作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法,它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可以穿越显示的障碍,带领我们抵达本质性的高度。

  《骑桶者》导学案 5

  一、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

  因肺痨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死。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阻影中”。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 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争取人生必须的温暖总是非常急切的,这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而人不能只当旁观者。灌木从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生活不是齐斯卡山。每个人都可能跌在轮下面。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糟。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之前就垮倒了。”(卡夫卡)

  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谈谈读后感受,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想表达什么?

  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可能是怎样的?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

  (2)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情节走向是怎样的?

  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一个穷得起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3)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

  明确:两者都有可能。

  听到看到的理由: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买”,如果真的没有看到“我”,应该会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恰好体现了掩饰说谎的心理,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觉得围裙上有煤灰想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4)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我”借煤的失败又该如何理解?

  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他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我”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我”害怕失败,所以“我”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而且“我”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是个畏缩、自卑的小人物。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看到、听到,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5)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义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三)关于小说中的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五、板书设计

  骑桶

  表面原因:物质困乏,无煤天冷,“飞”比“走”快

  深层原因:畏缩自卑,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虚构骑桶飞翔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骑桶者》导学案 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来萍乡卫校参加说课面试,我叫××,来自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骑桶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敬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骑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事实”“真实”“想象”这些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虚构能力。《骑桶者》是小说虚构艺术创作中的典范作品,其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空煤桶走着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是,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因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以及本课自身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以下三个:

  1、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领会小说的创作主题

  3、教学难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课时安排:一节课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互动活动,依据这一教学原则和具体学情,我决定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大胆阐释,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课前将作者卡夫卡的’生平介绍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2)煤店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幻灯片展示骑马、骑牛、骑自行车、骑扫帚、骑竹马等图片,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或听说过骑桶飞翔吗?

  设计目的是: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设计:学生来讲,老师引导,幻灯片展示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作者和解读作品,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思维方法。

  内容: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1924年),奥地利小说家,1883年7月3日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21岁时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排除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三部未写完的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以《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为代表的几十部短篇小说。卡夫卡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孤独和恐惧,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却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困惑”。

  (三)课文分析

  1、设计:学生默读课文,五分钟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为下面深入分析文本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紧扣小说文本的同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问题一:这篇小说,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小说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问答法)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明确小说故事情节的虚构性,提高学生对小说文本的细读能力。

  明确:天气寒冷,家里无煤,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空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空桶飞着去的,结果是,“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幻灯片)

  3、问题二:小说主人公“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而煤店老板娘却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这个人、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呼喊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体会虚构写法的艺术效果,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采用课堂讨论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为下面分析小说创作主题进行铺垫。

  明确:两者皆可,并用幻灯片展示。

  (1)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写道,“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2)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

  ①“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因此,她没看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会感到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来换“我”的桶;

  ②“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可见,“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也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4、问题三: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说的创作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学生讨论)

  这样设计是因为:引导学生归纳和挖掘小说的创作主题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所在。

  老师引导: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

  板书学生发言的答案: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交流。

  老师小结幻灯片展示创作主题:小说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借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自私冷酷、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四、布置作业

  1、分析“骑桶者”、“煤老板”、“老板娘”的人物形象。

  设计目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创作三要素之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和对“虚构”的理解程度。

  2、如果主人公“我”不是选择骑桶去借煤,而是拎着空桶走着去借煤,故事情节又将如何发展?

  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在思考中释放想象力,真正将“虚构”手法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骑桶者

  卡夫卡

  一、作者介绍

  二、故事情节发展(理清结构)

  决定借煤——生活拮据

  到达煤店

  骑桶借煤正式借煤

  惨遭驱赶

  三、“老板娘”到底是否看到骑桶者、是否听到他的呼喊?

  四、创作主题分析

  六、布置作业

  【《骑桶者》导学案】相关文章:

  《秋天》导学案12-17

  什么是导学案01-05

  《论语》导学案03-14

  《草》导学案03-14

  秋天导学案03-02

  月球之谜导学案03-08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03-06

  真正的英雄导学案09-08

  《凉州词》导学案07-22

  《敬畏自然》导学案05-21

赞 0
分享海报
版权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地址:硕学知识网 » 《骑桶者》导学案(骑桶者一等奖课件)资料详情描述
图片正在生成中,请稍后...

周五

09/26

《骑桶者》导学案(骑桶者一等奖课件)资料详情描述

相关推荐 《骑桶者》导学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骑桶者》导学案(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骑桶者》导学案 1 授课时间:2015年5月27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二(一)班 授课教师:向文词 学习目标

登录

记住我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