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乐不思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乐不思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乐不思蜀文言文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翻译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注释
1.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2.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3.蜀枝:四川的歌舞
4.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5.陇、蜀:都指四川
赏析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故事背景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翻译:“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此篇选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陈寿是哪个朝代的人
陈寿生于公元233年,字承祚,巴蜀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蜀汉及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曾在西蜀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蜀汉朝廷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常受遣黜。西蜀投降魏晋之后,陈寿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陈寿因修《三国志》而备受赞誉,却也因为秉笔直书而得罪了很多当世的权贵,晚年屡遭贬谪,在仕途中始终郁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岁的陈寿没能赶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阳。
陈寿自幼聪慧好学,并对历史著作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他先通读了最为古老的《尚书》和《春秋》,更精细地研习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熟悉了写作史书的方法。同时,他所写的文章又华丽动人,深得长辈们的赞许。
陈寿在18岁时,进入了西蜀都城的太学读书,遇到了影响他的人生的第一个人物——同是南充人的谯周。能在谯周门下得到调教,陈寿如鱼得水,更加刻苦攻读史学,学业优异,成为谯周最得意的门生。
谯周作为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或许今人对他比较陌生,但陈寿在他的《三国志》中,专门为这位同乡、老师撰写了一篇传记。谯周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语言幽默诙谐,传记中说诸葛亮都被他幽默的话语所逗乐。就是这样一个幽默诙谐的学士,最终却左右了三国鼎立格局的破灭。
三国后期,魏国逐渐强大,蜀、吴均无力与魏国抗衡。魏国伐蜀时,兵至阴平。危急关头,在西蜀任中散大夫的谯周力劝后主刘禅降魏,并从中打消刘禅的顾虑,说如果降魏后魏国不封你为王,我愿冒险去魏国说理。刘禅听从了谯周的意见,投降了魏国,三国鼎立的格局终于被打破。这样,既保证后主刘禅不至于身败名裂,也能使西蜀老百姓不至于生灵涂炭。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以正面评价他的老师的。然而,在那个以忠义为本的封建社会中,谯周的所作所为,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违背忠义之道的,在当世和后世的人对于谯周也都有着诸多的非议。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魏晋最后灭吴,结束了史上三国70多年分裂的局面。此后的陈寿,历经20年的艰辛努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都是私人修史。他的《三国志》写成之后后,尚书郎上表朝廷说:陈寿巨著《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一面世,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
史学界认为,没有陈寿的《三国志》,就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足见《三国志》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因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晋为正统,实际上在编史过程,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蜀国灭亡时,陈寿才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那个时代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所以比较真切。但因为时代较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陈寿不畏艰难,翻山涉水寻觅人物的遗址和事迹;千方百计搜集整理档案文献,撰写中一丝不苟,反复修整校正,呕心沥血,直到病死洛阳为止。
然而,史家认为,《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由于《三国志》叙事过于简要,所以,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史料。
《三国志》在成书那一天起,就在当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晋惠帝在看过《三国志》后,当即下诏,号令全国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抄写《三国志》,这也使得《三国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间普及。
《三国志》这部耗费了陈寿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史书,已经跨越历史的时空,影响着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国社会,直至1700多年后演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三国志》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谋略,历来都被世界各个国家广泛应用在政治、军事、商业等各个领域,并被改编成小说、戏剧、电影甚至漫画与电子游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外国媒体这样评价:《三国志》是展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最壮美的篇章!
【乐不思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乐不思蜀成语翻译07-08
文言文原文、翻译09-11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8-01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翻译_《过秦论》文言文翻译04-13
杯弓蛇影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3-08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02-23
观潮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4-24
文言文《师说》原文及翻译07-09
晋书文言文原文与翻译09-29